这世上,有些孩子从一出生就是“天才”!有的是一目十行,有的出口成章,这就是所谓的“天才”或高智商的人。按常理,智商越高,将来就越有成就,但这是真的吗?
对许多心理学家来说,这也是一个令人心烦意乱的问题,一波又一波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,在儿童时代真正有出息的孩子,的确有两个共同之处,但本质上并不是因为智商。
研究发现:长大后真正有出息的娃,都有这2个共同点,与智商无关!
刘易斯·特曼大家应该有听说过吧,他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,关于智商的研究他非常的执着,他发明了测试智商的地量表,而且这个表成了如今测试智商的重要依据。特曼认为,通过对儿童的智商值进行测试,并追踪他们的年龄,就可以很自然地判断成绩与智商是否相关。
因此他开始了他的研究之旅,从美国25万名中小学生中,经过 智商测试,挑选出1470名高智商儿童,其中140名据称智商过人,而这些儿童也被授予“特曼人”的称号。下一步要等很久了,等到这些高智商的人,成为有出息的人然后登上报纸,可是他一个都没有等到。
这种结果使特曼很沮丧。当时那些没有成为“特曼人”的孩子,反而因获得了诺贝尔奖而被世人所知。这个结果不难看出,一个人是否会有出息并不是和智商有绝对的关系。特曼还发现,孩子们在成长为成功者的过程中,共同的特点是创造性。
社会的进步与发展,其实是创造力的体现,因为创造力人类才能在工业革命中用机器代替手工,使时代得以发展;因为创造力有了广播、电视、网络,使我们进入了地球村时代。所以说有创造力的人很容易成为也有出息的人。
为此,西奥多·莱维特也曾表示过相似的观点,大意是指“一个人如果有创造力,就会有不同新鲜的想法,当有了创造力以后,他会有创新,为此可以创造出新的东西。”
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?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斯佩里的左右脑分工理论,右脑被认为具有形象化的能力,善于创造,想象,灵感,直觉等,被称为“创造性大脑”,比如:爱因斯坦、居里夫人。
而且右脑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在0-6岁这一阶段,儿童以具象思维为主,等到6岁以后才开始注重发展抽象思维,所以父母在6岁之前可以经常与儿童玩一些右脑开发的游戏,以使右脑更发达。
这套《左右脑开发益智游戏书》里面所有的游戏都是针对左右脑的开发而设计挑选的,从孩子两岁以后,家长就可以试着让孩子玩,自己思索该如何挑战书中的游戏,家长尽量少插手,这样让孩子多思考玩法,可以更好的刺激他们的左右脑开发,使孩子的左右脑变得比同龄人更发达。
那么,成功人士除了创造性还有什么共同点吗?接下来要说的是另一个美国的心理学家, 朱利安·斯坦利,他也是特曼的粉丝,为了再一次证明成功和智商之间的关系,他重新启动了超常儿童研究项目。
最后从研究结果得出这些“超常”孩子真的会取得成功,如:扎克伯格, LADYGAGA,谷歌创始人谢尔盖·布林等。但是,并不是智商最高的孩子取得了最高的成就, 朱利安·斯坦利的调查发现,他们的共同点大约是13岁左右,数学成绩都很好。
为什么数学好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呢?这不禁让我感到惊讶。从数学中学到的,是一种思维方式,理解它,将有助于我们洞察事物的本质。
逻辑思考能力强的人,在幼年时数学成绩优秀,进入社会后逻辑清晰,沟通有条理,最重要的是超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它们可以很快地发现问题的本质,从而找到答案。
就像电影《教父》里的一句话:如果一个人可以用半秒钟看透事物的本质,那么他和用一辈子还没有看清事物的人会有着天壤之别的命运。逻辑思考是什么?即借助于概念,进行判断推理,获得客观现实的抽象思维。但在学生时代,在众多学科中,数学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。
因此,要养育真正优秀的孩子,从小就让孩子爱上数学,并通过数学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非常重要。但是反观现实生活,一个班有多少孩子被压垮在数学的大山下,觉得数学枯燥,数学太难,数学天生就和自己没有任何联系。
在一个班里,有数学学霸的人可以说非常少,从这一现象也可以看出为什么精英只占20%。想要提高孩子对数学的兴趣,一定不能死记硬背,也不能只靠拼命刷题。
要真正为孩子打开数学之门,那么就要善于观察孩子对数学的敏感阶段。5岁左右的孩子在此时对数学概念更为敏感,这个阶段父母可以通过玩乐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乐趣,孩子在玩乐过程中学会了数学概念,提高了归纳和总结能力,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,提高了操作能力。